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九十年代翻身记第62节(1 / 2)





  “嗯,”程宝菱拍拍裤子上的灰尘,站起来,扯扯嘴角,“张临哥,我跟姐姐还以为你不来了。”

  张临解释道:“就是单位有点急事,我刚出门时,被领导叫住了。”

  “那你可以打电话到我们家说一声啊,我们等了你足足一个小时。张临哥忙得连打个一分钟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吗?”

  “我是怕你们家里没有人,”张临轻描淡写地,“我这不是来了吗,我们先逛逛公园吧。”

  骗人!

  街心公园离云飞苑不远,走路一刻钟足够,倒是离张临的单位有点距离,得坐好几站公交车,再走一里路才到,张临肯定要比她们出门的时间早,这样就算他出门时被领导叫去单位做事,也能利用这个时间差给云飞苑家里打电话,那时候姐妹俩肯定还还没出门。

  这个家伙,连骗人的话都懒得编的有逻辑一些。

  只听大姐叹了口气,“我们已经逛过公园,就不逛了,去那边小亭子里说说话。”

  张临微微一愣,上次再电话里,珍秀说要冷静一下,这周两人好好谈谈。

  彼此,他自己也生她的气,毕竟说好陪他父母逛京市,她发脾气,任性离开,让他在父母弟妹面前大丢面子。

  等她旅游回家,张临不计前嫌主动打电话过去,珍秀又是这样一副冷淡态度。

  报社来了一批新稿件要他们编辑审核,明后天就要发出去,张临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见女朋友,他自认为诚意已到位。

  张临与大姐在小亭子里说话,程宝菱并不靠近,她坐在两米远的草坪上,草坪不是人工培育的草而是普通的野草,程宝菱无聊地梳出三股草编辫子,同时竖起耳朵听张临与大姐说话。

  大姐今天想要对张临说的话可能不是他爱听的,程宝菱预备着情况不对劲,立刻上前帮忙。

  这一个星期,两人没见面,程珍秀真的有在冷静地想,她与张临从认识到现在,以及未来。

  张临是个有傲气的男青年,他一向认为对待女朋友可以哄,但是不能惯。

  他主动提起上次的事情,“珍秀,我爸妈难得来一次京市,上次你突然就走了,在长辈面前也太任性,太失礼了。”

  好家伙,反客为主,第一句话就是指责大姐的错。程宝菱的心提起来,就看大姐怎么应对。

  程珍秀有理有据地反驳,“事出有因,你父母催我们结婚,逼迫我答应,我是没办法才离开。”

  “我爸妈是为我们好,早结婚晚结婚,迟早都是要结的,这没什么区别。”张临道。

  “之前你在我父母不是这么说的,而且我们有过共识,这两年专心事业,等事业稳定后再结婚,你当时也同意了。”

  “是,我是同意了,可你妈当时那么说,我能说不同意吗?”

  “你什么意思,是说我妈逼的你同意?”程珍秀气得脸色通红。

  “算了,我不想跟你吵架。”张临转过脸望着一边。

  他的语气有些痛心疾首,“珍秀,你变了,你再也不是以前在学校那个温柔体贴的你了!”

  程珍秀心像是被什么揪住了一眼,疼得她想哭,她忍住了,轻声问道:“张临,我没有事事都顺着你,所以在你眼里就不再温柔体贴了,对吧?我是人,不是你的傀儡奴隶!”

  张临皱眉,“我没这个意思,你别多想。”

  来之前,程珍秀不止一次想过,这是她给自己和张临最后的机会,他们要心平气和地沟通,尽可能地解决两人之间的问题。

  现在想起来,这个最后的机会是多么可笑。

  她想要做到心平气和,可人家不是这么想,张临想的是让她认错。

  她有什么错,不过是没有顺从张临,顺从他的父母。

  程珍秀觉得没什么好谈的了,白白浪费时间。

  她只有最后一个问题要问他。

  “张临,你的弟妹读初三,成绩挺好,张芳的成绩甚至比张峰更好些,为什么张峰能考高中,张芳只打算读师范

  中专?”

  张临奇怪她突然问起这件事,随口道:“小峰是男孩子,能读大学肯定是要读大学的,芳芳女孩子,读个师范中专就够了,早点出来工作也好。”

  原来爸妈说的没错,张临的父母老一辈的人有重男轻女的想法不算什么,可是张临一个读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竟然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他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张临是个聪明人,一看程珍秀的表情就猜到她在想什么,“我们家要是真重男轻女的话,为什么要供芳芳读到初中?要知道乡下很多女孩子读完小学就出来做事了。”

  “可张芳是可以读高中读大学的!”

  “女孩子读书后劲不足,小学初中还可以,高中知识难,小峰后劲更足。”

  这种鬼话,程珍秀以前没少听人说过,差点相信过,她嘲道:“我二妹在海市读大学,是全国前十的名校,张临,你怎么看?”

  张临烦了,“珍秀,你今天约我来,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你要吵架,那我没时间陪你,我还有工作要忙。”

  “我们分手。”

  简单的四个字清晰明了从程珍秀嘴里说出来,奇异般她没觉得难受,只感到一阵轻松。

  “分手?”张临气笑了,“你是说真的,还是开玩笑?”

  “真的。”程珍秀说。

  张临站起来,先抬头往天,继而又去看程珍秀,“为什么?”

  “我们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