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章(1 / 2)





  车厢角落里放置着象牙雕漆食盒,里头是宫人采百花与米一起捣碎蒸制的花糕,除了台城内的宫人皆要食用,女帝还会用来赏赐群臣,并辅以京口特产百花酒,也算是承德年间台城内女帝当政,与前朝颇为不同的恩惠。

  牛车平稳,曹姽时不时就着大虎稳当的小手吃口点心喝口茶。

  时间过得飞快,然后就听小虎大叫“到了!到了!”

  永宁寺因供奉皇家香火,乃是江左规模最为宏大的名刹。

  主殿宽阔,檐高五丈,纵深千余步,后山还伫立有九层的永宁寺八角木质佛塔。

  虽江左豪族之间大多盛行天师道,但因皇帝尚佛,永宁寺更是孙权舍地而建,历史久远,香火极旺。

  因皇帝选在此刻入寺,其余人等皆要规避,曹姽对佛事不感兴趣,但见寺庙门外停着不少牛车在往外卸着行李,暗忖莫非是要来寺里借地修行不成?

  再随母亲在大雄宝殿礼佛并献了金莲花,由执事僧引着在功德簿上留名。

  曹姽在边上饶有兴致地打量功德簿上的内容,前人的布施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寺庙豪富令人咋舌。

  待一行人出了主殿,等待礼佛的信徒便纷纷指示随从将五铢钱往大殿上搬,曹姽因爱出门玩乐,并非不通庶务,随意打量一人背负的财物,有百来串之多,这一百串魏五铢便是十万钱,真真豪阔。

  曹婳也吩咐随侍的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布施,唯曹姽假托年幼一文不出,且还坦坦荡荡,更有模有样地与僧人合什作别,便被引着朝寺西而去。

  曹致与寺里的高阶僧人晤长老相熟,那长老边行边道:“陛下容禀,因八部天龙图几已完成,梵境长老数日前出门云游去了。”

  “此事朕是知道的,几已完成又是何意思?”曹致不解,晤长老示意众僧掀开遮在画壁上的布幔,只见宽八丈、高三丈的画壁上,气势恢宏、色彩绚烂,八部天龙各个宝相庄严。

  所谓八部天龙,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和八摩侯罗伽。

  龙女依照次序就站在璎珞宝冠高耸的帝释天身边,传说中她得道时年仅八岁,画上便是个稚龄垂髫的女童,额上如尖尖小荷一般生着一对珊瑚龙角,玉雪可爱、妙若天成,祥云托着足下,手持金刚伏魔宝剑,气势凛然。

  再见曹姽今日的童子装扮,头梳双螺,身量纤细,双颊还带着孩童的丰嫩,但眼若琉璃有异彩、鼻若悬胆高挺直,素白的绢制裙衫随风荡涤,并紫结缨,行走间底下一双小木屐“咔哒咔哒”的响声也赋妙趣的韵律。

  晤长老年近七十,筋骨仍健,精神矍铄,很是得人好感,一见曹姽便呵呵笑道:“这位小檀越怕就是画中人了。”

  曹婳见曹姽夺了来人的注目,再见八部天龙前,妹妹一身素净童稚的打扮与龙女一般无二,她便觉得顶上牡丹花硌着自己,头皮隐隐生疼。

  她心念一转,便对“几已完成”四字留了心:“我道哪里不对劲呢!”她手指着龙女,近前又细细打量:“果真如此,梵境大师未画眼珠呢!”

  这是逮着空子就要作怪呢,曹姽多活一世深知高僧梵境的一些怪癖,悠哉笃定道:“我这几日闭眼睡着,你叫老和尚画什么?难道照着秦淮河的鱼眼珠子画?阿姐不知,这绘画一事,四体妍媸,并无关妙处。真正传神为照,却在这一双眼珠子里。”

  她“哒哒”地汲着木屐走到画壁前,伸出一指便点到龙女身上,琉璃般双目炯炯地大声道:“老和尚如今云游去了,我才不过十岁,十年八年的还等不回他吗?来日添了这双眼珠,这画壁精彩之处定胜过今日十倍!”

  ☆、第五章

  晤长老听了这番话不由合什称道:“小檀越妙悟,这正是梵境大师素日所言。待他回来,当亲自面见,引为知己,八部天龙图必扬名江左!”

  曹致也颇满意,梵境乃是江左第一画师,只做佛物景观,不做俗人像,能让观音奴入画实在是机缘,如今女儿这番话也让曹致对画作未完之憾事顿生出期盼来:“伽罗观察入微,观音奴妙言慧语,花朝节永宁寺一行,不负朕心呐!”

  一时之间气氛甚好,曹婳虽刻意引出一番波折,但曹姽不遑多让,寸步不退。

  如今一片和乐,曹婳自然没那胆子再扫兴。

  曹致心底惊讶于小女儿的强词,虽一如平日霸道,这次却也言之有理。

  她细忖不好再夸,免得观音奴得意忘形,姐妹不肯相让,在这清净地惹出乱子来。

  女帝便吩咐荀女宫长将近日新得的两匹金箔朱雀锦赐到临春斋,又解了自己挂在衣带上的龙形玉珑递给曹姽,难得笑言:“既是龙女,朕今日便赐你一块玉珑,此物素为祈雨所制。今年雨水似是不丰,你这龙女给朕好生行云布雨去吧。”

  晤长老也抚须赞同:“正当如此,有趣有趣。”

  这虽非正经的赏赐,但活络了气氛,金箔朱雀锦素为曹婳心仪,就并不嫉恨曹姽所得。

  她心里还不由暗笑指不定这马蹄形的玉珑,明日便被淘气的阿奴套上鹿筋,满台城地射树上的云雀。

  曹姽极难得亲近母亲,今日又得了赏赐,反而乖乖地凑上前去腻腻叫了声“娘亲”。

  袖里的手禁不住摸了摸随身携带的鹿筋,这动作落入众人眼里,就连曹婳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晤长老引众人出去的时候,忽地想起一事:“敢问陛下,今年常科是否有位王氏考生,叫做王慕之?”

  曹致不防听到这熟悉的名字,便想起吏部呈上来的此次常科的名单。

  因文帝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全依赖贤能举荐,至司马氏一朝末年,中正察举已变成几大豪族的内部博弈,凡是选定的官员皆出自豪门大族。

  不少寒族的贤能因无法入仕,据此便归入北汉国为匈奴李氏效力,江左的豪门则靠察举的便利将族人遍植朝内。

  女帝深知这天下数分的形势不可能永远维系,朝中俱是这些风气奢靡的士族弟子,一旦局势变动,便会大厦将倾。

  所幸曹致本是军功起家,并非出生就居于台城,高门大族对她也是颇多顾忌。

  自临朝之日起,她便力排众议于建业设置每年一度的常科。

  考生只需是江左良民,不论出生高低,都可于建业太守府衙呈交请考材料。

  考试只分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只考校典籍默写与前人注释。

  进士科则难度更大,不但检验考生的基础,还要另考策论与杂文,也就是对于实事的判断及撰写文章的文笔好坏。

  因大族历来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常科历经五年,高门士子及第的并不少,因此并没有受到大的抵触。

  然而出身富贵就会远离民情,曹致便发现豪门士子大多是明经科出身,全赖死记硬背,而进士科则多寒士。

  但不论何科出身,高门子弟只要考中了,即使从明经九品做起,很快便可借家中势力青云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