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74节(1 / 2)





  要知道现代高考无异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环,他们的诗文能划入高考出题范围,代表着他们这些诗文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现在问题来了,他们一开始对自己信心满满的名篇名句默写已经折戟沉沙,接下来的诗歌鉴赏会不会出问题?

  苏轼和杜甫目光幽幽地看向吴普,横看竖看都觉得这小子浑身上下写满了“不怀好意”。

  吴普一脸无辜,接收到苏轼两人的谴责眼神后还十分关心地询问:“要不要休息一下再继续?”

  休息有什么用?

  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了啊!

  贼船都上了,还能临阵脱逃不成?

  苏轼无奈地说:“开始第二轮吧!”

  第64章

  第二轮pk开始,苏轼很快面临着杜甫刚面临过的困境——

  他抽到的是《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一看这标题就晓得,这是一首他没写过的诗。

  他抵达惠州,至少得是六十了。

  等他写出来,少说也得十多年后。

  第一道是选择题,做起来倒是简单。

  虽然这题放眼望去生词,诸如修辞、拟人、借景抒情之类的,但仔细一琢磨也不是读不懂,连猜带蒙也能选出答案。

  再看第二个问题,苏轼顿时苦思冥想起来。

  “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词里倒是有两个愁字,可要问他当时愁从何来,他怎么知道?他皱着眉琢磨了一会,估摸着是暮春对白头,春天过去了,自己也老了,所以愁!

  论破题,苏轼可是一点都不虚的。

  好歹他也是走过科举独木桥的人!

  苏轼刷刷刷地开始写自己的答案,只恨手头不是毛笔,没法尽情挥洒笔墨。

  这一次,他可不能再跟老杜一起丢脸了!

  杜甫拿到的诗也是他两年后才动笔写的《咏怀古迹》。

  他一共写了五首,这是其中一首写王昭君的。

  杜甫是个评论高手,他写过诗来论诗、论字、论画。

  他不仅会吹捧人,还吹得很专业,大伙听得既满意又打心里认可。

  据说有次杜甫一个叫李潮的外甥苦于自己书法不出名,特意求杜甫写诗吹他一把。

  杜甫提笔就给他写了首《李潮八分小篆歌》。

  这首诗先把八分小篆的起源和发展给讲得明明白白,才在这基础上说“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意思是“我外甥这手小篆直逼秦丞相李斯”。

  反正是夸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所以诗歌鉴赏什么的,对他来说易于反掌。

  杜甫把选择题做完,看向第二道题。

  和苏轼不同,他这道题直接分为三个小问题。

  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都没给他。

  比如第一小问是“首句一‘赴’字极为传神,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这时候贾岛还没出生,杜甫的认知里还没有推敲这个典故。

  不过杜甫曾说过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斟词酌句,他写的诗再工整不过。

  这种“句子里为啥用某个字”的简单题目自然难不倒他!

  杜甫刷刷刷地答完第一小问,又去答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

  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

  ——这个太简单了,稍一思索就能答完!

  有人评诗时说“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气象雄浑的句子应该用在英雄身上,用到昭君身上不适合,你同不同意?

  ——这诗是我写的,那我自然是不同意!

  杜甫停下笔,往对面一看,发现苏轼也已经停下来。

  两人对视一眼,都有种“这次我绝对不会输”的笃定感。

  诗歌鉴赏题批改起来比较耗时,即使每个人都是答一题提交一提,阅卷老师依然不可能第一时间把六百个人的答案全部改完。

  吴普出来给app打了一波广告,表示不仅自己做题闯关可以选择范围,开房同样可以设定pk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