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11节(2 / 2)


  苏轼早上已经从吴普听说过近现代交通工具的重大变革,见到比无人机大无数倍的铁疙瘩也没太震惊。

  他坐到车里后倒是一直盯着吴普抓着的方向盘看,很有些跃跃欲试的冲动。

  吴普见状说道:“现在博物馆没人来,回来后我可以教你在广场上开开,不过你不能上路,上路得有驾照,你一时半会肯定考不来。”

  苏轼这情况根本不适合考驾照:一来他和其他人语言不通,二来他笔试不好过,三来他最好还是不要碰这种需要和国家机关打交道的事。

  苏轼没想到这时代驾车还要考证,只得望车兴叹。

  等开出大路,看到的车型多了,苏轼的注意力就被转移走了,开始问吴普那些大大小小的车有什么区别。

  吴普一边解答着苏轼的问题一边往市区开,一路上倒是不至于太无聊。

  相比吴普和苏轼的轻松悠闲,他们早上的直播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往外传播。

  有人是看完直播跑去和人讨论,有人是直接把录屏内容发布到其他平台去。

  比如姚教授那个平均年龄六十岁的老友群,就在认真探讨着苏轼在直播里用的到底是哪里的方言。

  说句托大的话,他们这个群也算是国内语言学的半壁江山,没想到居然没一个人能听出个究竟来!

  可就像是那些小年轻讨论的那样,这样一种陌生的方言,听着听着竟能听出几分亲切感来。

  真是奇了怪了!

  如果说苏轼那一口北宋官话只是让一小部分人惊诧和疑惑,那么众人剪辑出来的作画过程则是火出圈了。

  没办法,苏轼提笔作画题字时的画面实在太有感觉了!

  那神色、那动作、那姿仪,瞧着活脱脱就是苏轼本人!

  那画和那字瞧着也很像那么一回事!

  这位“东坡先生”真的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演员吗?

  在这个虚假和欺骗常见到几乎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时代,有真本事的人往往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好感来。

  那位热心的平台一哥更是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直接开夸——

  “馆长和这位‘东坡先生’实在太用心了,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位‘东坡先生’用笔的姿势。”

  “他是用三指单钩执笔,而且还是枕腕书写,这样写出来字有‘左秀右枯’的特点——这一特点在苏东坡的传世之作里面多有体现,黄庭坚也曾经针对这一点调侃说苏东坡的字是‘石压癞蛤蟆’!”

  “看这样的直播真是一种享受,你要是足够了解苏东坡的话肯定可以从各种细节发现很多有趣的彩蛋,建议有兴趣的人都关注一下这个直播间@清阳博物馆。”

  第12章

  平台一哥第一时间让团队把苏轼的作画过程截取出来,通过全屏巧妙的剪辑大大缩短了苏轼作画的用时,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关键细节。

  前后接近两小时的作画和题字过程,最后浓缩成了短短的五分钟。

  就是这短短的三分钟配上平台一哥的夸赞,让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这个刚冒头的小小直播间。

  他夸得真情实意,又特意配上精心剪辑出来的苏轼作画视频,不少人看都没看就直接转发支持。

  等转完后倒回去把视频看完,不少人由衷地再一次转发并配上两个字:卧槽!!!

  明明服化道一点都不还原,明明没特意营造出什么氛围,他们却感觉眼前这个束着长发的人就是那位洒脱不羁的东坡先生。

  画面里,他们先是笑谈完北宋时期的芍药趣闻,接着就转到了苏轼执笔作画的场景。

  随着那株“玉盘盂”在苏轼笔下成型,当初那立在南禅寺前看花的东坡居士仿佛也来到所有人眼前。

  在那个时期他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妻早逝、兄弟分离、仕途不顺,让他胸腔中满溢着痛苦与挣扎,于是在那成千上万朵争奇斗艳的芍药花间,他一眼就看见了那株洁白如雪的白芍药。

  它长于故丞相荒败的别业周围,用着低贱如泥的俚俗之名,无人欣赏它的皎洁美好,无人理解到它的清高孤傲。

  所以他决定给它起一个新名字,叫玉盘盂。

  据传过去的人会将名臣大将的功绩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刻于盘盂,以此传于后世子孙。

  盘盂乃是纪功之器。

  这时候的苏轼,仍然是会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苏轼。

  他仍然有着满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

  苏轼放下了笔。

  画纸上的花活了。

  镜头里的东坡先生也活了。

  没过多久,这个视频的转发评论马上就奔着破万去了——

  “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有点想哭!!”

  “以前说什么国画追求神韵,我根本听不明白,现在突然就懂了,东坡先生画的不止是花吧!!”

  “新来的,没赶上早上的直播,有没有录播可以看?”

  “关注了关注了,这个直播间一般什么时候开播?”

  相比网友们单纯的惊叹和震撼,内行人看到这个视频的反应更加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