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10节(2 / 2)


  “这是要去画画吗?这演员哪请的啊,不仅口音这么特别,还会画国画?”

  姚家饭桌上。

  姚教授正专心看着这场特别的直播,粥都忘了喝。

  见吴普两人进屋找文房四宝去了,姚教授才认认真真地翻看起评论区的讨论。

  有人在努力翻译苏轼说的话以及分享《四相簪花》《玉盘盂》原文,整体氛围很不错。

  就是有些评论看不太懂。

  比如什么“李杜kswl”“大苏yyds”“阿伟死了”。

  年轻人流行语的难懂程度足以难倒一位语言学教授。

  姚教授看了一圈,又忍不住回想着苏轼和吴普的对话。

  他搞了大半辈子的语言学,连去外面下馆子都会格外留意别人说话的语气、神态以及对话内容。

  刚才他一直盯着苏轼看,发现苏轼平时应该就时常用这种方言和其他人对话。

  苏轼和吴普说话时神色自然而放松,语气和语调也没有背稿子或者刻意训练的痕迹,完全就是闲话家常的状态。

  可他听不出苏轼用的这种方言到底是哪个地方常用的。

  姚桃桃见姚教授皱着眉盯着直播间看,不由问:“爷爷,有什么不对吗?”

  姚教授说道:“没什么不对,就是觉得这种方言有点特别。”

  他让孙女把直播间分享给他,他要转发到老朋友的群让他们也来听听这到底是哪里的方言。

  这事儿不弄清楚总觉得浑身不舒坦!

  就算大伙都认不出来也没事,大不了大伙一起不舒坦。

  好朋友自然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姚教授正忙活着,就听孙女喊:“爷爷,这个东坡先生要开始画画了!”

  姚教授也就没管老友们的回应,凑过去和孙女一起继续看直播。

  姚爸爸见爷孙俩凑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根本拿这一老一小没办法,只得无奈地出门上班去,来个眼不看为干净。

  另一边,吴普已经积极地帮苏轼准备好笔墨纸砚,摩拳擦掌想要收藏苏轼真迹。

  要知道前几年一幅不知真假的苏轼真迹,拍出了足足四个亿的天价!

  当然,钱不钱的不重要,他主要是想看看苏轼现场作画!

  第11章

  吴普很想知道苏轼这次要用什么画法,忍不住旁敲侧击起来:“子瞻你需要用颜料吗?我这里也有不少国画颜料。”

  苏轼摇头:“黑白两色足矣。”

  吴普见苏轼面带思索,似是在回忆“玉盘盂”的模样,也就不再打扰他。

  苏轼试了试新笔和新墨,感觉还算顺手,开始在画上勾画起来。

  无人机将镜头调整到最佳角度,直播间里所有人都能看到苏轼落笔的姿态。

  苏轼天性洒脱,写起书法来就有种潇洒不羁的味道,画画时给人的感觉同样是挥洒自如。

  一时间所有人都觉得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个苏轼。

  他不疾不徐地在画纸上勾画着芍药花的轮廓,不到一刻钟,那重重叠叠的花、交相掩映的叶就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芍药是草本植物,枝叶自然比不过作为木本植物的牡丹,所以曾被人拉出来对比说“庭前芍药妖无格”。

  可苏轼勾勒出来的芍药却是丰丽闲雅,即便只有黑白两色,依然看得出苏轼当初所夸赞的“姿格绝异”。

  苏轼笔下几乎没停顿过,将“玉盘盂”画完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小时,可谓是一气呵成。

  见苏轼收了笔,吴普不自觉吁出一口气。

  他这才发现自己看到紧张之处,居然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这画固然没有一笔一划仔仔细细地勾勒出那株“玉盘盂”的每一个细节,可要是当真有一盆“玉盘盂”摆到了吴普面前,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一眼就认出来。

  芍药“花中名相”的风姿简直跃然纸上。

  这大概也是苏轼当初一眼相中它的原因,它的雪白皎洁、丰丽秀美,正好暗合文人的许多追求。

  苏轼画的是它的神、画的是它的骨!

  苏轼所在的两宋时期是院体画高速发展的繁荣期。

  所谓的院体画类似于现代的学院派,宋徽宗更是直接把天下绘画人才都网罗进画院里去,甚至将画学纳入科举,画得好同样可以入朝为官!

  所以这个时期培养出了一批极其出色的院体画专家:他们注重写生,力求客观具体地描绘出事物的原貌。

  不管风格是富贵大气还是清雅脱俗,都能把花鸟的所有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纸上。

  但苏轼不是学院派。

  他是“士人画”的推崇者,不爱用细笔勾勒,更喜爱水墨写意画法。